精忠报国的大意(精忠报国的意思简单)
来源:迷彩TATA微信公众号
程雄烈士遗照
“亲爱的双亲大人膝下:
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儿不得不来信辞别双亲大人,如果不能活着的话,双亲大人应保重玉体,抚育好弟妹。生活难度的话,可卖掉土地、房屋,把生命糊过来,到十年八年我们就好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罪甚!罪甚!”
这封不完整家书的作者,叫程雄。1943年8月17日,时任新四军某部连长、年仅24岁的他,在江苏省六合县桂子山与日本侵略军作战中壮烈牺牲,而此封家书就是他在奔赴前线之前,匆匆寄给父母的诀别书。
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出,程雄虽然为不能侍亲尽孝而自责,但已经做好了随时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准备。其实,这种高尚的家国情怀从幼年起就在程雄的心中深深扎根。
程雄出生在安徽省岳西县店前镇。父亲程海波目不识丁,只能为地主种地,深受压迫剥削,家境十分贫寒。他给程雄起乳名“实穗”,就是希望儿子可以过富足圆满的一生。为此,程海波节衣缩食把小实穗送到店前高等小学读书。实穗也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倍加珍惜和努力。他经常告诫弟妹们说:“做人要有大志,少年不努力,将来是废料:我们家虽穷,但志不能穷。”别人有钱买纸笔,实穗家穷就用穷办法,以树枝当笔、沙盘当纸,练出一笔惊人的大字,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
“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来,实穗立志投军救国。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他自制木枪、木手榴弹,在店前河滩上与同学们一起进行简单的军事训练。一天,老师问他:“实穗,凭你那杆木枪能打死敌人?”实穗斩钉截铁地回答:“有了木枪就不愁钢枪!”小小少年的不凡志气,令老师肃然起敬。
1937年夏,程雄小学毕业了,但贫寒的家境已经不能再满足他继续求学的心愿。他决心投身抗战,从军报国,并在自己的文集《红岩诗草随笔》中写下了“天不怕,地不怕,愿献头颅保中华”的诗句,以诗明志。可当时的岳西,交通闭塞、消息不灵,街上看不到一张抗战的标语,听不到一句有关抗战的言论,以至于像程雄这样具有朴素爱国热情的青年,不知该如何为国效劳,一时间深感茫然。
一年后,主要由中国共产党组织和推动的第五战区安徽省动员委员会直属26工作团到达店前镇。程雄如久旱的禾苗遇到甘霖一样,立即报名参加,并于同年入党。从此,他活跃于司空山麓、店前河畔、杏花村中,动员广大民众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5月,程雄被分配到新四军第2师5旅13团2营3连任副政治指导员。带领队伍开赴抗日前线的他,再也没能回到家乡。
1943年8月,秋风习习,稻谷金黄,眼看秋收在望。从南京进驻八百桥的日军小田大队200余人,纠合六合县伪军300余人,来到东北乡抢粮。为了保护秋收,并伺机给进犯我根据地的敌人以打击,新四军第2师5旅13团在副旅长罗占云的指挥下,与日寇展开战斗。为了抢占丁家山头,时任连长的程雄带领全连战士,高声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战歌,冒着敌人如同雨点一样射过来的子弹,冲了上去。经过反复争夺,我军终于抢占了丁家山,圆满完成任务,但程雄却在战斗中壮烈殉国,践行了他“天不怕,地不怕,愿献头颅保中华”的铮铮誓言。
编审:丁增义 刘璇
原题:愿献头颅保中华
作者:储淡如 陈洪佳
小编:陈洪佳
微信:jfjbshzk
投稿:jbjrjt@163.com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