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退则独善其身进则兼善天下啥意思?
意思是如果面对困难的时候自己选择后退,那么可能自己的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不会受到牵连,但是自己已经丧失了从这个世界之中战斗的勇气,各种各样的事情,也不能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个更好的回答。所以说好好的去生活。
翻译,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已焉,……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
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
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不得志时,就修养好自身,得志时,就要同时给天下人带来好处。
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尽心章句上》。原文: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你如何评价这两种处世方式?
孔子主张要一往无前,即使知道最终理想是失败的,也要去做,因为自己认为这是对的,就要坚持, 孟子认为,贫困破落时候自己保重自己就可以了,而一旦发达,高官厚禄,生活无忧的时候就要照顾天下人的福祉,为民谋福 事实上,两人的观点有区别与时代有关系,为什么呢?孔子是春秋人,春秋时代虽然也比较混战,春秋无义战吗,但是还有很多的小国存在,尚未进入大吞并时代,孔子虽然周游列国时候屡屡碰壁,但曾经在鲁国秉政过,在三恒干预下失败,所以他明明知道三恒势力强大还是要在鲁国实行他的主张,即使明知最终要失败(鲁国最终因尊孔而亡国,所以孔子的儒家要不得) 孟子呢,战国时代大小征战,孟子不断去游说,希望别人相信他的学说。
但是无人理睬他,最后他落脚齐国稷下学宫,教授学生,一天到晚跟别的门派论战,当时的齐威王也不喜欢儒家,因为战国大争之世,不进攻就要被进攻,齐王需要的是法家改革,兵家练兵,所以孟子只能等着,希望他的弟子有一天可以实现他的理想,所以他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来,他的弟子实现了他的理想,从此,齐国空有盐铁之利,东不能抗楚国,西不能对秦国,漫漫的衰落,都是孟子的祸害信则成行则达什么意思?
“信则成,行则达”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只要信用可靠,就能够实现目标并达到成功。这句成语强调了信用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信用决定了其能否成功。如果一个人讲话算数、言行一致,那么别人就会信任他,与他合作的机会也就会增加,因此实现目标也就更有可能。
这句成语的出处是《南史·吴均传》:“信而好行,行而好远,信则有往来,行则有功名。”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说话算数,行事可靠,那么就会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目标,获得名声和成功。这种观点提倡诚信、守信,认为信用是人们交往中最基本的品质,只有建立起信用,才能获得成功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信则成,行则达”这句成语在商业、社会交往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提醒人们要注重信用、保持诚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合作,实现自己的目标。
达则相天下读音?
dá zé xiāng tiān xià
“天”,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tiān。“天”的基本含义为在地面以上的高空,如天空、天际;引申含义为在上面,如天头。
在日常使用中,“天”也常做名词,表示人的头顶,如天灵。
“下”的基本含义为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如下层、下款;引申含义为等级低的,如下级、下品。
在日常使用中,“下”还表示次序或时间在后的,如下卷、下次。
达则兼济天下原文?
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全文:
孟子谓宋勾践曰:
“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山海虽远行则必达?
意思是指就算路程再远,只要去行走,一定会到达的。
暗喻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信心,只要有坚持的精神,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在《荀子·修身》篇中,就有类似这样的修身古语:“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劝诫人们,在求道、做事的时候,不要害怕遥远艰难,而是要付出实际行动。
达则兼济天下读音?
dǎ zé jiān jì tiān xià
“达”的基本含义为通,如四通八达、达德;引申含义为通晓,如洞达、练达;遍,全面,如达观;引申含义为通晓,如洞达、练达。
在日常使用中,“达”也常做动词,表示到,如到达、抵达。
“天”的基本含义为在地面以上的高空,如天空、天际;引申含义为在上面,如天头。
在日常使用中,“天”也常做名词,表示人的头顶,如天灵。
达则兼济天下 李白?
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
出自唐代李白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淮南小寿山谨使东峰金衣双鹤,衔飞云锦书於维扬孟公足下曰:“仆包大块之气,生洪荒之间,连翼轸之分野,控荆衡之远势。盘薄万古,邈然星河,凭天霓以结峰,倚斗极而横嶂。颇能攒吸霞雨,隐居灵仙,产隋侯之明珠,蓄卞氏之光宝,罄宇宙之美,殚造化之奇。方与昆仑抗行,阆风接境,何人间巫、庐、台、霍之足陈耶?
昨於山人李白处,见吾子移白,责仆以多奇,叱仆以特秀,而盛谈三山五岳之美,谓仆小山无名无德而称焉。观乎斯言,何太谬之甚也?吾子岂不闻乎?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名为万物之母。假令登封禋祀,曷足以大道讥耶?然皆损人费物,庖杀致祭,暴殄草木,镌刻金石,使载图典,亦未足为贵乎?且达人庄生,常有馀论,以为斥鷃不羡於鹏鸟,秋毫可并於太山。由斯而谈,何小大之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