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扁鹊的专业性不容置疑。 《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扁鹊年少时得高人加持,获秘藏医方,“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也就是说扁鹊有能看透人五脏六腑诊病的特异功能。在那个没有B超、没有X光的年代,这一技能无疑奠定了扁鹊成为神医的硬件基础。 学成后的扁鹊巡诊列国,治病救人。因为治好了不少的疑难杂症而闻名于世。 一次扁鹊行医到虢国,虢国的太子死了,正要下葬。扁鹊问明了其病情后,断定太子未死,先用针刺疗法,一会儿太子醒来,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给太子配汤药喝,仅仅服了30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这等起死回生的精湛医术,更是巩固了扁鹊一线名医的江湖地位。 关键是人家还非常谦虚。 据《史记·鹖冠子》记载,一次魏文王问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 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文王曰:“可得闻邪?” 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扁鹊把自己闻名天下的原因归结为自己懂得病人的心理,了解市场规律而已,多么令人佩服。 但是身为一代名医的扁鹊,治病救人无数,却是被人刺杀身亡。 这是为什么呢? 《韩非子·喻老》中记载了一则关于扁鹊的典故,也就是讳疾忌医的故事。 大意是扁鹊第一次见到蔡桓公,就很直接的告诉他: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不出所料,作为一个年龄稍大又很爱面子的领导,当然是一口否认:寡人无疾。待扁鹊走后蔡桓公还对旁人说这些医生就是喜欢把没病说成有病来立功出名。虽然扁鹊一再提醒蔡桓公的病在不断严重,但蔡桓公仍是不听,最终蔡桓公病重身亡。 这件事表现上刻画了一个冥顽不灵、刻板迂腐的病人,衬托了扁鹊高超的医术,但是也可以看出扁鹊的沟通能力确实有待提高。 通常情况下,病人对医生,尤其是名医的意见是非常重视的。就算第一次当做玩笑话,第二次也会听进去了,但是为什么扁鹊先后劝告了蔡桓公三次都没能说服一个惜命如天的君主呢? 一国之君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虽然蔡桓公第一次没听扁鹊的劝告,但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召见了扁鹊。如果蔡桓公真的根本没把扁鹊的话当一回事,是绝不可能这么做的。每次扁鹊见完蔡桓公后,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扁鹊说完蔡桓公的病情,“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也就是蔡桓公明明想让扁鹊治病,但是扁鹊每次一说话就让蔡桓公很不开心,沟通技巧太差,容易激发医患矛盾。 扁鹊知道蔡桓公已病入膏肓后,为免给自己惹上官司,就提前逃往了秦国。扁鹊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命陨于此。 秦国当时的国君秦武王是一介武夫,力大无脑,与武士们举行举鼎比赛,不觉伤了腰部,疼痛难忍,吃了太医李醯的药,也不见好转,并且更加严重。此时有人向秦武王举荐了正好在秦国巡诊的名医扁鹊,于是秦武王召扁鹊入宫治病。扁鹊出手,药到病除,秦武王大悦,要封扁鹊为太医。太医李醯知道后,担心扁鹊日后超过他,便在武王面前极力阻挠,称扁鹊不过是“草莽游医”,武王半信半疑,但没有打消重用扁鹊的念头。 从此扁鹊成为了李醯的心腹大患,李醯决心除掉扁鹊而后快。虽然扁鹊的弟子有所察觉,还是在逃离秦国的途中被李醯派的杀手劫杀。 尽管扁鹊专业非常过硬,但是就仅凭他人一面之词就能被否定,也证明了扁鹊不善推销自己。扁鹊多年来潜心医术,其他能力就几乎被忽略了。扁鹊只适合在民间开一间小诊所悬壶济世,而无法在有激烈斗争的公立医院立足,轻则无法自保,重则惹来杀身之祸。 职场的生存法则亦如是。 1、要善于隐藏锋芒 个人能力太强,就衬托得其他人全部是猪队友。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你的存在威胁到某些人的地位,那你就岌岌可危了。在职场上要懂得韬光养晦,适当为他人助攻,才能获取一个更宽松的环境。假如扁鹊把自己的方子告诉李醯,让李醯为秦武王治病,估计就不会招致其如此妒恨而起杀机。 2、要出色的工作,也要出色地沟通 扁鹊的个人能力无可非议,但是沟通技巧太差,说话太直,极易引起反感。我一位从事美容行业的朋友说,如果一个客户来看化妆品,你千万不能说客户皮肤存在的问题。正确的做法是你要先赞美客户的优点,引导客户自己说出自己的问题。蔡桓公位居万人之上,习惯了听好话、奉承话,突然一个扁鹊直接让他毫无优越感,极易引起反感。对待这样的特殊病人,更要讲究沟通技巧,以免医患关系恶化。不然扁鹊也不至于落到需要亡命秦国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