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位于汉水南岸的社溪,古代以水之南为阴,故名汉阴。
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在安康汉江北岸台地(今天的中渡台)设西城县,属汉中郡,今汉阴为西城县辖地。汉初,西城与成固各裁一部合并而置安阳县。魏黄初二年至东晋建武一年(221年~317年) 魏文帝重设安阳县,由于当时石泉以西为蜀占据,另设黄金县,因此辖地缩小。晋太康元年(280年),安阳县改名安康县,辖地未变。东晋建武一年至梁天监三年(317年~504年) 东晋元帝时,安康县西部分设长乐县,因而辖地再次缩小,只包括今汉阴县及石泉东南部、紫阳西北部。南朝宋、齐、梁3代将安康县分为宁都、安康两县,区域未变。梁天监四年至梁豫章王天正元年(505年~551年) 梁州被北魏占据后,分安康县地,设直城县(今池河)、汉阳县(今汉王城)。此时安康、宁都两县只辖今汉阴县及石泉南部。以后两县合为安康县,又改名宁都县,而辖区未变。西魏废帝元年至唐大历六年(552年~771年) 西魏撤销广城、汉阳两县,辖地并入宁都县。此时区域为今紫阳、汉阴两县及石泉南部。唐至德二年(757年)改称汉阴。唐大历六年至永贞元年(771年~805年) 石泉县因人口稀少撤销并入汉阴县。辖地为今汉阴、石泉、紫阳3县。唐永贞一年至南宋末(805年~1279年) 石泉分出复设,汉阴县辖地为今汉阴、紫阳两县。元初汉阴县撤销,辖地并入金州。明洪武十年(1378年)汉阴县恢复,辖地仍为今汉阴、紫阳两县。明洪武十年(1377年)汉阴县撤销并入石泉县。明永乐五年至正德七年(1407年~1512年) 复设汉阴县,辖地仍为今汉阴、紫阳县。明正德七年(1512年),分汉阴东南隅并金州西南一部分设紫阳县。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汉阴县割属汉中府。万历十一年(1583年),改金州为兴安州,汉阴又划归兴安州。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改兴安直隶州为兴安府,同时撤汉阴县,与州辖地合并设安康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汉阴县分出改为汉阴厅。
民国二年(1913年),改厅为县,称汉阴县,归汉中道管辖。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在今安康设陕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汉阴从属。1949年11月29日汉阴县和平解放。属安康分区。1950年属安康专区。1958年12月,汉阴并入石泉县,1961年9月恢复汉阴县建制。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康专区改称安康地区。2000年安康地区改为安康市,汉阴县随属。
截至2013年,汉阴县已查明的旅游景点有40多处,除久负盛名的"汉阴八景"(月河环节、双乳对峙、三蜡直壁、卧龙盘踞、朝阳古洞、红崖古寺、两 河崖壁、擂鼓奇峰)和现存于明清年间的文峰塔、文庙大殿、明城墙等古建筑外,还有铁瓦殿、凤凰山庄、龙寨沟以及10余处新石器时代的古村落(阮家坝、黄泥梁、牟梓河等)、石刻等文化遗址,2000多件馆藏文物与融合湘广、汉水文化为一体的汉阴民俗风情同秀丽的自然景观一起构成汉阴独特的旅游资源格局。
文峰塔(位于县城内)、菩萨泉(位于县城城北)、朝阳古洞(位于麒麟村)、双乳山、蜡烛山、擂鼓台、铁瓦殿、红崖寺
汉阴两合崖景区、龙寨沟天然奇石景区、大木坝森林公园、凤凰山庄、友岗园林等景点已初具规模。为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汉阴根据地域特点、资源分布状况和开发难易程度,将开发的旅游资源确定为"三大旅游区"。一是凤凰山自然风貌观光区,主要由擂鼓台景区、大木坝景区、龙寨沟天然奇石景区和铁瓦殿景区组成;二是观音峡田园风光游憩区,主要由上段观音河库区和下段观音峡两部分组成,重点抓好水上游乐区、田园风光游憩区、水围寨探险区三部分建设;三是水河川道设施农业带游览区,分设旅游农业观赏区、蚕桑科技游览区、优质高效农业观赏区三部分。同时抓好两合崖景点、高家岭垂钓娱乐中心、友岗公园、月河城区段人工湖、凤凰山庄、文庙、明古建筑、"三沈"纪念馆、小吃一条街、陕西抗日第一军发祥地等十个旅游景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