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如何论述?

ifaxue 法律知识 17 0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如何论述?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于法律规范由哪些因素构成,法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有二因素说,即认为法律规范是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因素构成。前者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人们应该或不应该怎样做的行为样式或标准;后者是指人们在做出符合或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时,所应得到和承担的法律后果,其中包括合法的(受到保护或奖励)法律后果和违法的(受到处理或制裁)法律后果。三因素说的观点,比较普遍,即认为法律规范是由假定、处理、制裁(详见假定、处理、制裁)

三因素构成的。三因素之间具有条件关系,它的基本结构公式是:“如果…则…,否则……。”法律规范的三个因素,在规范性法律文件中通常不是同时出现的,例如,宪法的规定只有假定和处理,刑法的规定只有假定、制裁,这两种规范都是命令性规范。法律规范是由这两种命令性规范构成的逻辑性规范。也就是说,从逻辑上看,法律规范必须由假定、处理、制裁三个因素构成,这才能体现法律规范专有的特点。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什么?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假定、处理和制裁三部分:适用主体。适用主体分为个人和组织两大类;适用条件即什么情况下对主体适用;主体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从事什么行为,禁止从事什么行为,必须从事什么行为;行对符合适用条件的行为的保护和对不符合适用条件行为的制裁。

法律规范表现为法律条文,但不是每个法律条文都构成完整的法律规范。一个法律规范的要素可以分别规定在多个法律条文之中,甚至规定在不同的法律之中。

思维的逻辑结构由哪两个部分构成?

任何一种思维逻辑结构都是由两部分组成 ,包括常项和定项。

常项是指逻辑形式中固定不变的部分,而变项是指逻辑形式中可变的部分,它可以代入不同的内容。

形式逻辑是研究演绎推理及其规律的科学,包括对于词项和命题形式的逻辑性质的研究、思维结构的研究与必然推出的研究,它提供检验有效的推理和非有效推理的标准。它总结了人类思维的经验教训,以保持思维的确定性为核心,用一系列规则、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必要工具,是人类认识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出现思维方法。

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法律规则具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结构,主要由:

1、假定 又称条件,是规则中关于适用该规则的条件的规定,即法律规则在什么时间、空间对什么人适用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对人的行为有约束力的问题。

2、行为模式 法律规则中关于行为的规定,即法律关于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的规定,它是从人们大量的实际行为中概括出来的法律行为要求。

3、法律后果 法律规则中对遵守规则或违反规则的行为予以肯定或否定评价的规定。

民法通则第111条包含哪些法律规范逻辑结构?

第一百一十一条 【违约责任的一般条款】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另一方有权要求履行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假定(虽然没有在法条中明确表述,但在逻辑上存在): 当事人之间存在有效合同 行为模式: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 法律后果:另一方有权要求违约方履行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刑法的法律规则逻辑结构?

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包括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1)假定又称条件,是法律规则中关于适用该规则的条件的规定,即法律规则在什么时间、空间对什么人适用以及在什么情境下对人的行为有约束力的问题。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法律规则的适用条件,其内容是法律规则在什么时间生效,在什么地域生效以及对什么人生效等;二是行为主体的行为条件,其往往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事实规定,内容包括行为主体的资格构成(行为主体的国籍、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免责条件等)和行为的情境条件(行为的时间、地点、程序和状态等)

(2)行为模式是指法律规则中关于行为的规定,即法律关于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的规定,它是从人们大量的实际行为中概括出来的法律行为要求。

(3)法律后果是指法律规则中对遵守规则或违反规则的行为予以肯定或否定评价的规定。法律后果又分为肯定性法律后果和否定性法律后果两种。

法律的逻辑结构有哪些?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假定、处理和制裁三部分:适用主体。适用主体分为个人和组织两大类;适用条件即什么情况下对主体适用;主体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从事什么行为,禁止从事什么行为,必须从事什么行为;行对符合适用条件的行为的保护和对不符合适用条件行为的制裁。 法律规范表现为法律条文,但不是每个法律条文都构成完整的法律规范。一个法律规范的要素可以分别规定在多个法律条文之中,甚至规定在不同的法律之中。

举例说明法律规范的构成?

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包括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以《民法通则》为例:

1、第七条 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此为法律原则2、第三十六条第一款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此为法律概念3、第六十六条第二款 代理人不履行职责而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此为法律规则。

法律体系由哪部分构成?

答: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由七个法律部门构成:

(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作为部门法的宪法主要调整的是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它划分了国家的权力、义务与公民的权利、义务之间的界限。

(2)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公法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宪法的实施,是宪法的动态部分。

(3)民商法。民商法部门由民法和商法两部分构成。民法与商法的关系是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

(4)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社会法。社会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劳动法。它调整的对象是劳动关系即劳资关系,是基于劳动合同产生,因此具有私法性质。但是劳动法中又包含了大量的由公共当局强加给雇主的规范,这些规范不仅仅是具有私法意义的强制性规范,而且也是严格意义上的公法性质的规范。因此劳动法也是既具有私法性质也具有公法性质的法律。

(6)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律部门之一,也是国家对严重破坏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定罪量刑的根据。

(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指调整因诉讼活动和以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方面的法律是公民权利实现的最重要保障,其目的在于保证实体法的公正实施。

刑法的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于法律规范由哪些因素构成,法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二因素说,即认为法律规范是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因素构成。前者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人们应该或不应该怎样做的行为样式或标准;后者是指人们在做出符合或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时,所应得到和承担的法律后果,其中包括合法的(受到保护或奖励)法律后果和违法的(受到处理或制裁)法律后果。三因素说的观点,比较普遍,即认为法律规范是由假定、处理、制裁(详见假定、处理、制裁)三因素构成的。

三因素之间具有条件关系,它的基本结构公式是:“如果…则…,否则……。”法律规范的三个因素,在规范性法律文件中通常不是同时出现的,例如,宪法的规定只有假定和处理,刑法的规定只有假定、制裁,这两种规范都是命令性规范。法律规范是由这两种命令性规范构成的逻辑性规范。也就是说,从逻辑上看,法律规范必须由假定、处理、制裁三个因素构成,这才能体现法律规范专有的特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